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什么?安责险的实施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在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责险?日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傅天明在《新安全》杂志第11期发表署名文章,一文带你了解什么是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发挥安责险预防功能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作为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以防范安全风险和预防生产事故为主要目的,是保险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项重要制度举措。
防范风险是安责险制度的核心价值
安责险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专门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中规定安责险是指“保险机构对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有关经济损失等予以赔偿,并且为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服务的商业保险”。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帮助各类企业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提升全社会生产安全水平已成为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一)当前安全生产治理工作仍存难题亟待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量显著下降。2023年上半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6.5%,死亡人数下降18.1%,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亟待解决。
首先,传统的“二元制”管理向社会化共治的转型尚存不足。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安全生产是政府与企业、监督与被监督的“二元制”管理关系,这种关系下,政府偏重行为监管,企业惯于被动执行。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二元制”管理中,政府监管的覆盖面、触达力和时效性已显不足;被动发展遏制了企业自主安全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内部的落实产生了阻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成为新时期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服务安全生产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社会“服务”构成了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三只脚”。然而,当前“二元制”管理体系的惯性影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意识提升还无法一步到位,社会服务力量的高水平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扶持与培育,“大监管、小服务、弱企业”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新型治理体系的力量构建还不够稳定有效。
其次,企业面临着安全发展的现实困难。当前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普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各类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充足的安全生产投入比较困难。二是员工安全素养普遍不高。受当前经济形势影响,各类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出现用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呈现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弱、成本高、流动大等特点,人员安全素养的提升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三是生产环境恶劣,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各类生产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还普遍存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噪声异味、高空密闭等作业环境,工作条件难以改善,劳保装备水平较低,生产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易发多发。
(二)安责险制度是安全生产发展的助力与补充
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正在推进安全生产领域各项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市场机制以其资源配置优势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成为破解当前安全生产领域众多瓶颈问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效能提升的有效手段。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2021年9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属于国家规定的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安责险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生产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责险姓“安”体现了安责险的本质特征,是其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追求。
第一,安责险天然肩负着预防事故的使命。安责险就是要充分发挥防控风险功能,实现安保互动,借助市场机制,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和安全水平提升,有效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这是安责险的内生动力和生命活力。
第二,安责险具备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安责险能够广泛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力量,调动各界参与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生态。
第三,安责险具有“双向保全”的客观属性。安责险除了在机制上服务生产安全,在保障上也是一款带有公益性质的商业保险,其责任范围广、保障额度高,具有比较全面的经济补偿功能。
“以人民为中心”是安责险经营的根本内涵
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安责险创设的价值初衷和制度目的。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财险)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安责险经营中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安全意愿,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服务实践上,坚持群众路线,动员企业一线员工深入参与生产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上 “帮助人” “保护人”“培养人”“依靠人”“发展人”,通过全员参与维护全员安全。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国人寿财险创建形成了以服务企业一线为主旨、以数据化方法为支撑、全员参与、多元互动的安责险事故预防新模式。
(一)聚焦人本安全,找准服务治理突破口
2018年,中国人寿财险联合清华大学在山东省昌乐县开展了“数据化安全生产风险智能预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昌乐模式)。项目聚焦安全行为,着眼企业安全管理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到服务切入点。
一是关注事故成因。中国人寿财险2017年调研了800余家企业,分析近万件事故案例,抓住“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普遍性事故致因,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突出问题,将“管住人”作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方法。
二是关注岗位能力。一线员工是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实际执行者,也是所在岗位、区域与作业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员工个体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低,提升员工岗位安全意识和技能是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是关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停留在制度上、(安全)部门内,是企业安全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推动企业的经营者参与到安全治理活动中来,实现管业务者管安全、管生产者管安全,上下通畅,激励有效,安全才能发展。
(二)提升员工素养,织密综合治理“安全网”
中国人寿财险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安责险保险机构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建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素养提升体系,让一线员工成为安全“探头”和消除隐患的“第一响应人”;另一方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企业内部流程畅通,调动全员参与,采取切实举措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放射式培训。在企业中按照“先中层骨干、后向下延伸”的模式公海710为企业培养安全内训师和数据化安全员,让企业全员会“系统性危害辨识”、会“针对性风险管控”、会“授渔型安全培训”、会“数据化安全管理”、会“实操性应急处置”,推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地。
二是迭代式培养。安责险服务注重选拔、培育“新安全人才”,将先进的数据化技术和教授技能向优秀人才倾斜,实施从数据化“安全员”到数据化安全“内训师”,再到数据化安全“培训师”的晋级培育策略,构建优秀人才技术传播的良性循环,持续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迭代效率。
三是多元化联动。中国人寿财险既是服务的策划者、组织者,又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的沟通者和传递者。我们深入企业,沟通政府,将激励机制通过数据方法和制度设计推广到企业内部,保险人员与企业员工学在一起、干在一起,让企业和企业员工在无负担条件下,持续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的效率,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的制度失灵、流程不畅、管理滞后等实际问题。
(三)深化服务成效,建设多层次预防体系
中国人寿财险“昌乐模式”的服务实践,帮助企业找到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着力点,让企业员工对安全感兴趣、有信心、有动力,充分调动和激发了企业一线人员提升安全意识与技能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向岗位一线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形成了安全生产“人民战争”的良好态势。
2018年以来,中国人寿财险在昌乐县累计公海710为企业培养1.5万余名“五会”安全骨干,800余名“安全培训师”(全县产业工人中每100人有2名安全培训师);服务覆盖2000余家生产经营单位、11个镇街区、6所医院、3家大型超市和181家中小学幼儿园,排查和治理各类风险隐患80余万件。项目参与单位整体工伤事故数量下降幅度达到46.6%,危害辨识与隐患排查已实现该地区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中国人寿财险已在全国9个省份的35个区、县推广“昌乐模式”。为兼顾行业特点和地方实际,中国人寿财险不断推进多重模式、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在广东、上海、陕西、四川等省市建设了“互联网预防服务”“安全质量一体化服务”“数字化运营平台服务”“物联网与资产数据中台服务”等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化、体系化的安责险预防机制。
数字赋能是安责险服务的必由之路
传统安全管理中,危害辨识与隐患排查等技术服务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经验,现场评估的排期长、实施效率低、服务成本高;而安责险服务客观上要求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传统技术服务无法有效满足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的基本需求。安责险服务要能够有效实施,服务手段就必须实现自动化、轻量化、低成本、可迁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场景性和风险针对性,要尽可能减少人为评估出现的误差和遗漏。发展安全数字化技术成为安责险服务升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和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安责险预防服务的数字化基础已经具备。2020年9月,中国人寿财险与清华大学联合设立“清华—中国人寿财险工业安全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的设立旨在研究和探索安全生产大数据的标准及应用模式,加速安全价值数据的理论、模型和实践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以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产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心成立近三年来,部分研究成果投入服务实践,已为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所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一是危化品知识(智能)图谱。该知识图谱把危化品的物理、化学特性、毒性以及对应的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方法从各类专业材料中提炼出来,构建结构化知识链,成为危化品的“智能百科全书”,搭载到中国人寿财险安责险服务手机端,方便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搜索使用;与此同时,知识图谱的智能关联数据库能力,正在为“双重预防机制”衍生的智慧化工具提供海量数据支持。
二是数据化危害辨识工具。中心根据各行业生产特点,为不同企业的岗位危害辨识与隐患排查提供智慧化工具,企业所有岗位人员都可以借助手机便捷使用,人人都可以对本岗位安全危害进行辨识,排查隐患。数据化危害辨识工具能够进行场景化识别和指导,对上报隐患的危险程度和需要处置的紧急状况给予评估,对隐患描述智能分级,并能向企业提供多维度分析图表。
三是安全风险的图像化识别。中心为配合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测,对发生频率高、事故隐患大、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危害场景进行图像化识别,旨在即时保护现场人员人身安全。这些应用主要通过边缘计算的方式,搭载在智能装备、现场设备和手机终端,对生产场景中的隐患进行实时识别和预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国人寿财险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的建设成效,以安责险为纽带,推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的社会安全新局面,助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力推动打赢安全生产的“人民战争”。
文章来源:《新安全》杂志2023年第11期